新能源消费比例高意味着什么?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据2025年国际能源转型论坛发布的《能源转型指数2025蓝皮书》显示,全球风能、太阳能装机容量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太阳能装机增速远远超过风能。然而,一些渗透率较高的国家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增速放缓,反映出快速扩张过程中电网输电和市场机制面临的结构性挑战。我国作为新能源利用领先国家,近日正式公布了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0%以上,风电总装机容量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量将增加六倍多,达到36亿千瓦。面对新目标,如何应对提高新能源获取比例的挑战?探索水、风、光一体化发展水力发电是历史最悠久、技术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式之一。它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清洁绿色电力,而且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容量支撑和灵活协调作用,推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2024年,日本水力发电量将达到1.42万亿千瓦时,分别占电力和可再生能源总量的14%和41%。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开发充分体现资源互补的特点能源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已成为近年来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水电、风电、太阳能的融合机制是,能源的特性是互补的,风能和太阳能在白天是互补的,水电、风能和太阳能是季节性的。同时,水电可以利用其存储能力来适应白天风能和太阳能产量的变化,平滑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短期波动。水电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胜表示,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全球份额快速提升,电力系统供需特征和运行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水力发电作为一种高度可靠、灵活的能源调节功能,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利于新能源作为不可替代电力的消纳。以雅砻江流域水电风光互补基地为例,今年7月17日,四川省峰值负荷突破7300万千瓦,雅砻江梯级水电出力达到1864万千瓦的历史峰值。截至7月31日,喀斯喀特水电日最大停电容量为1175万千瓦,日最大停电率达到66%。此外,雅砻江基地两河口水电站、克拉光伏电站水光互补联合运行运行顺利,为保障四川省电力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表明,依托流域水电调节能力,推动流域内新型风能、太阳能基地规模化开发,围绕周边地区,实施水电、风电、太阳能一体化开发,有利于提高流域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提高水电供应保障能力和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水平。这是新时代水电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高水平安全发展的创新模式。李胜表示,中国在雅砻江流域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一体化基地的实践基础上,有望将“水电+新能源”综合开发模式应用于国际能源合作,为一些国家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供可行选择,更广泛地惠及全球能源转型。促进电力市场高效运行电力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能源转型、实现新能源先进利用的重要载体。苏州是一个大型工业城市,消耗大量电力。为精准满足企业绿色能源需求,苏州市近期在全市构建了绿色能源服务网络和绿色证书。国家电网苏州供电供电公司营销服务中心副主任曾伟英表示,2024年10月,苏州市绿色能源认证服务站正式挂牌成立,建设1个微站点和8个服务区,实现区县全覆盖。目前,苏州市绿色能源证书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已有491家企业使用绿色能源交易。绿色能源贸易量突破53亿千瓦小时和近 910,000 个绿色证书已售出。 vTrade交易量占江苏省三分之一以上。成功推广分布式太阳能份额交易、新能源聚合交易、江苏省首个跨年绿色能源交易等创新实践。苏州的实践确实是一个缩影。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国,旨在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在新能源消费高比例与市场化配置之间寻求平衡。经过1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市场电量从2016年的1.1万亿千瓦时增长到2024年的6.2万亿千瓦时,占社会总用电量的比重从17%提高到63%。它仍然超越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电力市场高效运行,有力支撑了高比例的新能源接入。中国电委常务副主任杨坤表示,到2024年,我国新能源市场交易电量将突破万亿千瓦时,占发电总量的55%。今年1-8月,全国绿证交易量突破1.58亿张,交易电量达205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3.3%。国家能源局监管司司长黄学农表示,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监管功能需求强烈,独立储能、虚拟电厂、负荷聚合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所有利益相关者应共同考虑新能源的参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运行主体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电力市场与辅助服务市场的联系,创新坡道、惯性矩等辅助服务类型,通过市场化手段提高系统性能,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提高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国家能源局市场监管办公室主任郝瑞峰表示,要完善市场机制,让各类主体平等参与。继续推动全面参与新能源市场,合理保障新能源收入,循序渐进、有节奏地推动燃气、热电联产、水电、核电等市场参与。建立健全适应新能源存储、虚拟电厂、负荷等灵活资源参与的市场机制聚合商,并促进市场新参与者的参与。结合“沙格皇”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部署模式,深化新能源基地参与市场交易机制研究,推动一体化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就地配送。实现绿证交易全程闭环管理,也是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改善的重要市场化手段。国家能源局正在加快构建以绿色证书为基础的绿色用电体系,推动从“用电”向“用电好”、“绿色用电”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绿色电力供应。绿色证书是CE认证的证书规范电力的生产和使用。按照国际通行的理念,绿色证书是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电力的“身份证”。它记录了全国哪些风能、太阳能或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场提供了特定的 1,000 千瓦时的并网电力。通常用于计算用电量和测试可再生能源消耗。中电水利水电利用设计综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易跃春表示,中国绿色证书具有权威性、唯一性、通用性等特点。其中,“权威”可以概括为“三不”。这意味着企业不能申请替代国外绿色证书,不能申请国内其他同性质的证书,不能重复受益于国家认证的绿色证书和自愿减排量(CCER)。 “奇点”可以概括为“三个奇点”。换句话说,绿色证书是可再生能源及其生产和消费的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这是唯一的证据。 “通用性”是指绿色证书可以广泛应用于绿色能耗核算、绿色用电认证、节能减碳政策融合、国际互认等多个关键领域。目前,我国已实现绿色证书全周期管理,建立了全国绿色证书发放和交易系统,实行绿色证书从设立、发放、交易、申请到注销的全周期管理制度,确保绿色证书全覆盖、全周期闭环、全流程透明、全链路高效。 2025年1月至8月全国美元交易笔数为4.64亿笔比上年增长1.2倍,个人美元交易占比70%左右。成交价格方面,8月份均价为5.66元/件,环比上涨22.77%。近年来,绿色证书不仅支持赛事论坛、杭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以及产品和产业链实现100%绿色能源消费,还被纳入企业ESG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此外,还利用绿色证书进行消耗责任权重计算、双能源消耗管理计算、产品碳足迹计算等。中国绿色证书在国际化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中国绿色证书得到国际绿色电力消费倡议组织(RE100)的全面认可。 》跨国公司购买绿色能源证书“苹果等企业稳定,国内多晶硅、电解铝、钢铁、数据中心等主要企业绿证交易量快速增长。”易跃春说。此外,绿证国际合作也被列入多双边合作主要议程,积极推动在碳边界调整机制框架下更好发挥作用。(经济日报记者 王一晨)
(编辑:王菊盆)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