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潮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秋天的奉城,汉江碧波荡漾,烟花在古都上空绽放。一切都充满了收获和进步的活力。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第一站就是潮州。他留下了“保护潮州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潮州文化遗产、历史与现实相得益彰”、“力争更高水平独立自主”、“乘势而行,让潮州更加美丽”的殷切嘱托。五年春秋过去,嘱咐的声音在我耳边萦绕。这个曾经被誉为“El Rinc乡村”的小镇,以拼搏为笔、创新为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的,它已经转变为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轻工业城市。近五年来,潮州GDP增速两次位列广东省第四,今年上半年再次位列全省第一。食品、陶瓷等传统产业破茧挺进,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等百亿战略产业集团加速崛起。受益于“世界美食之都”的金字招牌,潮州文化旅游全线蓬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支柱……超过270万潮人锐意前行,为实现潮州更加繁荣美丽的目标而奋斗。独特创新将成为突破口,为产业提升从“跟随者”到“光纤陶瓷插芯、氧化铝陶瓷基板、芯片用陶瓷封装座、电阻器用陶瓷基板、半导体用陶瓷刀……走进潮州三环(集团)有限公司展厅,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电子元件产品展示。一台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 芝麻大小的长方体元件、“电子工业的大米”——MLCC(MLCC)静静地放在展厅一角的托盘上。数千层陶瓷介电薄膜层压而成,厚度约为1毫米,让人难以察觉。每层厚度仅1微米,相当于人体直径的1/40 头发。 “它是一种电路稳定器,可以在任何有电路板的地方找到。智能手机用了1000多片,新能源汽车用了数万片。”三环集团副总裁邱继华表示,越薄的手机就越薄。陶瓷介质薄膜,电容器越小,性能越高,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长期以来,高端MLCC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成为国内电子产业链的“僵局”问题。为了打破技术垄断,三环集团于2020年成立了专门团队,数百名工程师致力于漫长的技术攻关之旅。最终,我们在“高容量、小尺寸”两大主要技术发展方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完成了介质层厚度从5微米到1微米的技术转型,实现了规格90%的国产化覆盖率,为国内高端电子元件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注入了重大动力。凭借这一突破,三环集团逆势而上,逆势而上,逆势而上。电子产业,展现了独特创新的核心实力。 “量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研究一代”是三环集团多年来坚持的创新座右铭,也是对行业重大变革的应对。生存法则。在很多企业设备和材料仍依赖进口的同时,三环集团打通了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全产业链,还可以根据生产需要自主研发设备,实现了95%的自有生产线。目前,三环集团产品涵盖电子、新能源系统、通讯零部件、半导体设备零部件、智能移动终端等多个领域。我们在光通信陶瓷盖帽、氧化铝陶瓷基板、半导体陶瓷封装基材等的制造和销售方面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多项产品荣获国家个人称号l 制造冠军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弘扬创业精神,推动企业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三环集团董事长李刚表示,公司将坚定主业,聚焦创新。他表示,公司将坚定不移,不断引进新业务,加强自主研发,将传统陶瓷向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功能陶瓷、电子陶瓷、新能源陶瓷转型,坚定走更高层次的自主化之路。 “自主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潮州市科技局局长苏文祥表示,为支持企业创新,潮州市提供了具体服务,特别是在外商投资企业创新方面。在政策引导、研发、产学研结合、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重点科研工作中,引导三菱集团牵头承担了多项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我们克服了大容量紧凑型MLCC和半导体封装陶瓷刀片的缺点,加速科研成果向新生产力的转化。一朵花的绽放不足以预示春天;当百花齐放时,满园满园。在潮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三环集团牵头成立了广东省唯一的先进陶瓷材料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创新。 “针对原有的行业跟踪现象,我们将为企业构建渐进式的培训体系评选超越标准、创新、专业、初创企业、“小巨人”、单项冠军,开展“优、大、强”企业评选。潮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苏林春表示,目前已有78家“优、大、强”企业有效发挥引领效应,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目前,潮安区陶瓷产业集群已加入广东省特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潮州高新陶瓷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正加速向产业山的目标迈进。无形文化资产的活遗产。传承:从“艺术保存”到“艺术创造”,文化遗产非物质性闪耀魅力。 9月27日晚,灯光潮州文化地标镇海楼前亮灯,举办“东方霓裳映汉江潮古韵”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尚之夜。十五位美女齐聚一堂,身着时尚刺绣元素的连衣裙和新中式旗袍,潮州剪纸、潮州木雕、大悟泥塑等非物质文化创作曝光。一场“古韵与现代潮流相结合”的文化节,吸引了居民和游客的目光。作为本次秀场的“明星”之一,潮州婚纱传达了潮州刺绣文化数千年的深厚底蕴。在潮州的一家刺绣作坊里,刺绣师们坐在担架、线针、线线和线头前。丝线随着指尖的每一个动作创造出精美的图案。我们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同时,大胆创新,融入吃趋势。我们将刺绣与西方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出东方美学与国际时尚相结合的婚纱。经过6至7道打磨工序,星星点缀婚纱远销海外,装点了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丽的婚礼风景。广东建艺制衣有限公司董事蔡彪在查看订单时告诉记者:“最近,海外客户的订单似乎很匆忙,有一个客户一天发三封邮件,一大早就开视频会议。”据潮州市贸易局统计,潮州婚纱晚礼服90%以上用于出口。它不仅是国内重要的生产基地,也是全球婚纱市场的主要供应商。近年来,我们逐步开拓南非、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让印度刺绣文化遗产传承迈向更广阔舞台。随着国潮向年轻消费群体蔓延,年轻的传承人正在成为非遗创新的“生力军”。 “90后”张哲瀚先生是潮州拉线在区级的代表性传承人。五年前,她从外地回到潮州,接手了母亲朱淑琴的潮绣生意。深谙年轻人品味的张哲瀚先生尝试为古代非遗注入时尚元素,推出了多款轻品、文创产品,其中代表的耳环成为店里的“爆款”。 “这款耳环提取了最经典的拉丝工艺,纯手工制作,价格实惠,年轻人可以毫无消费压力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目前,张哲瀚主动出击参加非遗工作坊。他说,“90后”、“2000后”的数量正在增加。非遗“年轻化”成为新趋势,非遗“文创化”成为新趋势。 “潮州现有全国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个,其中传统工艺项目12个,形成了以工艺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宋林表示,近年来,潮州通过“跨界融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生活。推动潮绣、木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发展木雕文化创意饰品、潮绣装饰画。 “潮流刺绣婚纱”系列将潮州刺绣与金色相结合婚纱上的填充和其他技术。依托广济桥、牌坊街等文化地标,打造非遗沉浸式体验场景,定期举办非遗创作博览会,精选非遗文化遗产纪念品。借助“世界美食之都”品牌优势,将潮菜烹饪技艺、功夫茶艺术与旅游深度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展示”走向“生活”,不仅提升文化影响力,还带动旅游消费。从英式歌舞、锣鼓等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替表演,到将潮州精美的刺绣、木雕引入现代设计,再到温文尔雅的功夫茶道,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品和美食都得到了展示和考验,潮州人用行动展现了它们。最好的遗产是他的更新被保留。随着时代的节奏。用更现代的术语来说,他继续对千年文化遗产充满信心地表述。古都的更新与进步:从“保护”到“利用”,历史与现代相得益彰。今年国庆、中秋期间,广济大桥景区和汉江上热闹非凡。由潮州文旅投资集团主办的2025年国庆文化旅游活动“晶彩福楼猴”在此举行。黄昏时分,有着千年历史的广济桥成为了金粮开泰仪式的现场,仪式在潮州锣鼓声和鲤鱼舞声中开始。一条青龙腾空而起,“袋鼠猴”挥舞铁锤敲锣打鼓,将通桥仪式热闹起来。随后“徽香季”巡游演唱会开始,一艘载着歌手的游船渡江。福楼猴嬉戏互动与市民和游客互动,潮剧、潮乐、当代歌曲交织,打造“非遗+演艺+沉浸式体验”的文化节。 “他用一定的水生元素与老桥上的灯光秀结合在一起,既有古韵,又有时尚感。孩子们全程与‘福楼猴’打招呼。”来自广州的游客方勇表示,这次经历令人难忘。 “福楼猴IP太可爱了!我把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后,很多外地的朋友都来问我地址。”潮州市民程立斌表示,近年来,潮州文化和旅游不断发展活动业态和知识产权创造。他感叹这座城市正在认真努力改善旅游体验,并表示:“我们希望收集大家更多的建议,让更多的人能够帮助我。”h潮州,再来潮州。”本次“京彩福楼猴”活动是潮州文旅投资集团在文旅融合方面的又一次创新尝试。该集团古城运营部负责人林晓明表示,未来,文旅投资集团将以“福楼猴+”模式为核心,深度融合地域特色,推出一系列 “福楼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创作,进一步让“福楼猴”IP成为文化传承与振兴的重要载体。潮州话。文化旅游消费。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古都潮州充满了动人的风景和热闹的欢声笑语。广济大桥附近,两岸举办灯光秀 长江的风景,冰冻的光影吸引着游人。镇海塔前,激光专家投影秀带领观众踏上了穿越千年的“旅程”。在潮州剧院演出话剧《潮水归来:梦回潮州》,演出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英国歌曲和舞蹈。响彻牌坊街,人群迅速聚集……“近年来,潮州以古都为核心引擎,打造夜经济等文旅新业态,带动全区旅游业发展,潮州古都入选全国首个集群。”潮州荣获首批“国家旅游休闲城市”称号,成功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美食城市”行列。宋林告诉记者,潮州今年大力发展演艺旅游,成功推出多媒体互动剧,丰富夜间文化产品,打造了一系列小剧场和娱乐项目。英石重新演出,有效延长停留时间。增加游客数量,促进旅游消费。近年来,潮州文化旅游市场呈现“爆发”趋势。今年国庆中秋期间,古都旅游热度不断提升,打卡游客源源不断。来自深圳的游客陈鹏告诉记者:“这次假期过来,果然名不虚传!”据统计,潮州接待游客人数从2021年的406.78万人次增长到2024年的854.8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2021年的30.1亿元增长到749.7万元。文化所带来的人气和财富,清晰地体现了潮州文化的生命力。和城市高质量发展。作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文化最集中的地方之一l 广东省文物古迹方面,潮州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申报古都周边地区世界文化遗产,动员公众参与,在“绣”上下功夫。期间,“百房百房”和原首都改善行动计划全面实施,139处文化财产、1000多处老民居恢复昔日辉煌。特别是在保护和修缮古都的过程中,潮州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州至今仍居住着 58,000 名旧居民,仍然是一座“活着的古城”。传统的社区结构和纯朴的民风,潮菜、工夫茶、潮剧等文化元素得到传承,并深深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整个古城始终充满着浓浓的g“烟花”气氛。 2023年,潮州古镇凭借文化财产保护的优异成绩,成功入选第二届全国文化财产保护利用示范区。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以其独特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温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新时代潮州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真诚关怀和指引下取得的。”潮州市委书记何晓军表示,潮州市站在新的起点上,时刻牢记赋予的使命,怀着感恩之心奋勇前行,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他表示,将努力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繁荣美丽,谱写现代中国风格的潮州新篇章。 (经济日报记者 杨扬腾g、郑阳、于健)
(编辑:富忠明)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