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卖家会在不通知我的情况下重置我的购买积分吗?记者调查消费点混乱情况
2025 年 10 月 11 日上午 10:35来源:法治日报
“今年年初,我在某知名家电品牌线下店买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花了两万多块钱。当时店员告诉我,每消费一块钱就赚1点积分,达到一定积分就可以兑换一件小家电。我本来打算以后再买一些家电,攒够积分买个炸锅。然而,当我查看自己的账户时, 钱,就在最近,我才发现店家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把我的积分清零了。”北京的周先生愤怒地说。我发现我的积分已重置,并立即联系了商店e.当店员让他联系官方客服时,他被告知:“按照规定,积分三个月后过期。”周女士在查看该品牌APP的“会员中心”和“帮助中心”并多次咨询客服后,发现了《用户协议附件三》中的文字说明。消费积分自购买之日起 90 天内有效,到期后将自动删除。 “这么重要的规定,不仅写在小字里,而且还写在很隐蔽的地方,从来没有人告诉我积分是有有效期的,我也从来没有收到过过期通知,这不是故意阻止人们用积分兑换物品吗?”周说。 l消费积分是对加盟店“鼓励消费”的奖励。还有一些积分可以兑换限量版产品,也可以使用积分获得会员专享折扣。最近的一项投资治安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像周先生这样的商家经常在没有提前通知消费者的情况下重置积分。对此,《法律日报》专家律师库成员、本所高级合伙人北京德和律师事务所马立红律师表示,根据《民法典》关于网络虚拟资产法律保护的规定,消费积分如果能够通过交换商品、服务或者抵扣费用等方式取得价值,则视为消费者期望的合法利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交易者单方面补偿或冻结点位的行为的合法性取决于两个核心因素。首先,该规则是否“显着传达”,即商家必须通过弹窗、短信等方式,以足够粗体的方式提前告知消费者有效期、抵扣规则或冻结条件,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如果只是小规模地宣布印刷、隐藏页面、深度共识等,提高认识的目的没有达到。如果有效期过短(例如不足三个月),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被冻结,且到期时又没有提醒,则可能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企业不得设定不合理、不公平经营条件的规定,并可能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北京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协会副会长段伟表示,一些商家实际上会为自己辩护,称“积分是商家的利益,可以单方面取消”。该意见在实践中没有法律依据。赚取积分是基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消费者合同的一部分,而不是免费福利。卖家不太可能以“福利”的名义剥夺消费者的合法财产权利。点本质上是“的一部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各种积分规则已经成为不少消费者头疼的问题。家住上海的张先生是某运营商的前用户,每月使用价值100元的套餐。去年年底,我无意中发现积分可以累积消费,但 当我查看时,我发现我没有积累任何积分。 “客户服务告诉我,我必须手动激活我的积分,否则我不会拥有它们。他们从未告诉我启用它。”张某要求追加积分9年,但客服以“积分已过期”、“未激活积分视为放弃”为由拒绝。家住天津的郑先生参加了某家电品牌的“进积分”活动。规则是“如果您登录连续30天,每天可获得100积分,总共3000积分。”连续工作10天后,郑先生注意到活动页面变成了“分配已满,积分停止了”。“我联系了客服,他们告诉我活动名额是1000人,不能容纳。”钟说。不过,活动推广页面并没有注明有名额限制,报名时,没有 表示名额已满。”为此,郑先生要求会员店赔偿1000积分,相当于10天的入住时间,但会员店拒绝赔偿,并表示:“活动规则最终解释权归会员店所有。”在段伟看来,企业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必须真实、完整、准确地告知消费者数量、质量、价格、关税、履约期限、履行方式、 售后服务和其他信息。不得宣传虚假或误导性的产品和服务。积分累积规则中的“特殊”部分直接关系到消费者赚取积分的权利,是“需要了解的重要信息”。卖家未报告、隐瞒,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采访中,记者还注意到,虽然会员店宣传的积分奖励乍一看似乎“充满了优惠”,但在实际奖励过程中,却存在“抢不到热门产品”、“奖励产品质量差、缺乏售后保障”等诸多问题。北京居民张先生使用他的银行应用程序用8000积分兑换了“无线蓝牙耳机”。通过“信用卡每消费1元”获得积分。张某收到耳机后表示,耳机存在卖家宣传的问题,包括噪音大、声音小等。RT 电池寿命。我意识到“无噪音、8小时续航”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当我联系银行客服时,他们告诉我‘我用积分兑换的产品是第三方提供的,没有退货或换货服务。’”我们让他们查一下并互相推动。”家住北京的吴先生发现,不少银行和平台商户推出了“满积分返利”活动,比如“10公斤大米5000积分”、“5升食用油8000积分”等。但每次活动开始后,热门商品会在3秒内显示为“SOLD OUT”。但必须用“积分+现金”购买且同期销售的产品通常库存充足,可以随时购买。段伟表示,消费者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有质量保证的权利。 ,尊重公平价格、准确测量等公平交易条件,并有权利o 拒绝运营商的强制交易。积分兑换时出现的“大幅涨价”、“库存膨胀”,本质上是会员店剥夺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利的行为。段伟认为,目前积分兑换混乱的主要原因是交易者将积分视为“营销工具”而非“消费考量”,忽视了积分的资产特性。消费者在兑换积分时应注意,我们保留积分规则截图、兑换记录以及产品质量问题的证据(照片、检测报告等)。一旦您的权益受到侵害,您可以通过协商、投诉、诉讼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不会因为您的积分不值得而放弃您的权益。马丽红提醒,积分不是商家的“豁免工具”,而是消费者的合法财产。商业商店必须管理积分规则和d 依法履行通知义务。消费者还应了解自己的积分权利,遇到困惑及时维权。只有双方都尊重法律,才不是“消费陷阱”,而是真正的“陷阱”。福利。 (记者 韩当东)
(编辑:魔术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