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 彭艳 近期,银行理财市场出现明显复苏迹象。不仅理财新产品数量增多,产品业绩基准也同时提高,整体呈现“量增价优”的向好态势。从具体数据来看,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上周(11月10日至16日),市场上共有573只银行理财产品新上市,较前一周增加41只产品。从产品类型来看,共推出新开放产品型号166款,平均性能对比指数为2.02%,较前一周上升0.08点。上市新封闭产品型号407款,平均性能基准2.38%,小幅上涨较上周上升0.02点。两种产品类型的平均性能比较基准均呈现小幅上升趋势。苏商银行专项调查员高正阳向《证券日报》记者讲述了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平均业绩对比基准同时回升的原因。一是存款利率继续下降。部分高息存款到期后,居民需要进行资金重新配置。这两个原因共同推动了信发理财产品规模的增长。其次,当前资产端收入保持适度,短期内融资需求增加。为了筹集资金,机构选择提高其产品的性能比较基准。业内专家普遍看好四季度银行资产管理规模的发展。高正阳表示银行理财规模nt发行量预计将保持温和增长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存款利率下降以及一系列高息存款提前到期,居民资产配置需求持续下降。理财产品的业绩优势有望进一步鼓励资金流入。另一方面,随着股市逐渐复苏,“债券+”产品的排放规模可能会逐渐增大。纯固定收益产品受宏观经济利率环境和资产收益结构性约束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预计此后整体业绩将继续呈现下滑趋势。股市的复苏可以为“债券+”产品提供更多增加回报的空间,并有助于平衡产品之间的回报水平。中国邮储银行研究员卢飞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该行资产管理规模较预期第四季度呈现“稳中有进”的增长格局。尽管存款利率下降和居民资产重新配置仍是重要支撑因素,但规模增速可能会逐渐放缓。在如何平衡扩张与稳定收益方面,高正弘先生认为,首先要建立“债券筑底+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框架。在用债券资产控制大宗商品波动风险、适当增加股票等资产提高收益水平的同时,他认为通过多策略投资组合可以进一步分散风险。细化产品分层,针对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群设计差异化产品,精准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流动性需求。最后,在经营管理层面,要加强久期和流动性准备金管理,有效防范市场波动引发的大规模赎回风险。楼飞鹏补充说,终端管理行业银行金融必须从:产品设计和资产配置必须协同工作。同时,公司将继续加强“多资产、多策略”体系建设,提高股票、REITs等非传统资产的配置能力,增加产品收益弹性。同时,我们利用数字化投研工具和客户分层系统,实现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群体的精准匹配,推动金融服务向更加精准、高效的方向发展。对于理财公司作为重要参与者,高正阳表示,首先要继续加强大规模投资研究和资产配置能力,构建覆盖多个领域的深度研究体系。债券、股票市场、大宗商品等,根据经济周期判断,灵活调整股票、债券的配置比例,运用对冲工具平滑收益波动。其次,要深化“债券+”战略分层,推出差异化产品。对于稳定的客户,可以结合短期债券和低波动性权益类资产进行控制。对于激进的客户,您可以合并衍生品挂钩指数以进一步增加您的回报。三是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测试评估极端环境下的收益稳定性,同时利用数字化转型提高投资研究的效率和客户适配的准确性,最终实现规模、业绩和风险之间的动态平衡。
(编辑: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