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经济日报评论员:坚决推动高质量发展——学习贯彻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
2025年10月26日 06:08 来源:经济日报评论家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任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质量发展作出新规定,强调推动质量发展问题,明确质量发展是必须遵循的原则,把取得高质量发展成绩作为首要重要目标。研究贯彻这次会议的发展需要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逻辑主线,更加可靠有效地把握发展机遇,把一切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成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前进的历史过程。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规划是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中等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水平、更加明确实质性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时期。这意味着,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在继续保持适度增长的同时,也必须完成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去产能等一系列“硬措施”。转变发展方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足、不可持续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有效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变化不断加速,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不断增加的挑战,进一步增加了我国以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性。高质量发展是质量与数量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如果结构不优化、效率不提高,经济发展将继续放缓,转向大规模投资拉动的旧增长模式。这将使我们重回正轨,也将难以实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一方面,快速持续增长是企业发展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就难以体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甚至可能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全会继续强调“促进经济实现有效质的提升和合理量的增长”,从质和量上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强做实实体经济基础、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产业体系,到加快先进科学技术自主化、引领新生产力发展、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总体效能。我们将不断推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创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合作共赢新局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无论是优化关键生产力设计、打造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地方经济设计和国土空间,还是旨在促进充分优质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一系列挑战,都是“质的提升、实效提升”的具体落实。以“理性数量增长”为目标推动经济。就是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坚持把国民生活效益和促进消费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对商品的投资和对人的投资,以新需求引导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良性互动。协调消费与投资、需求与供给,提高内循环的内生强度和可靠性。我们要坚决排除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的障碍,建设强大的国内市场。此外,完善宏观管理、加强逆周期调节也是推动经济走向“理性数量增长”的必然要求。会议从当前形势和挑战出发,强调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通过持续发力、适时加强宏观政策,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劳动、产业等政策协调配合,提高宏观调控政策整体有效性,努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稳定经济基本面。这是对问题的直接回应吗?这体现了态度以及我们党的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行动。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资源配置的高效率,还需要科技自主、共同繁荣、可持续发展等多重要求。需要将“有效的市场”和“有前途的政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相应的体制机制。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为此,要维护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好发挥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引领作用,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确保经济平稳长期高质量发展。 (经济新闻评论员)
(编辑:王菊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