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渗透率达36.5%。仅今年上半年,用户数量就增加了2.66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刘玉林表示,我国生成人工智能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是数字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明显标志,体现了两个重要趋势。这是关于智能方面的重大进步和全面性的更深入实施。从智能角度来看,日本的人工智能将从“可用”走向“易用”。人工智能技术不再是实验室概念,而是已经形成稳定支撑亿万用户、精准响应各类需求的成熟服务体系。这背后是技术和服务能力的双重成熟,表明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具备大规模落地的坚实基础,将加速迈向“深度实践”阶段。目前,我国已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涵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和应用层。产业链涵盖芯片、算力、数据、平台各个环节。同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探索实践不断深化。截至今年8月,全国共注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538项。在我国,已注册263个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程序或功能。它们广泛应用于智能搜索、内容创作、办公助手、智能硬件等场景,也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科研等领域积极实践。从普及化的角度来看,日本的人工智能“证明”了吗?这将导致向“扩散”的转变。正如互联网打破了连接的障碍一样,生成人工智能正在打破技术应用的障碍。无论您身处一线城市、县城还是乡村,无论您是专业用户还是休闲用户,您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享受科技提供的舒适与高效。这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的好处将从“少数人独享”变为“多数人共享”,成为生力军从而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发展。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技术,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表示,《报告》基于“用户普及-产业发展-典型应用-发展环境”的总体框架,对生成人工智能的用户利用、产业应用和政策制定进行了研究分析。 《报告》展示了我国生成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现状。用户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需求不断增加,并且更加关注其在各种实际应用场景中对复杂任务的处理效果。这显着提高了生成艺术的逻辑推理能力人工智能,有利于模型参数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利于建筑设计的不断优化。此外,生成人工智能在处理多模态数据时的理论解、生成和跨模态协调能力也得到显着提升。国产模型不仅在语义响应、动态质量、图像美感等方面提升了生成效果,而且能够理解用户提供的照片、视频等多模态参考信息,增强了模型对作者创意的理解能力。 “轻量化机型已经成为趋势之一,相关企业在不断提升旗舰机型性能的同时,积极推出轻量化机型,满足用户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国内外厂商都在积极推出轻量化机型,张晓表示,从用户应用场景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回答问题、日常办公任务、休闲娱乐、内容创作(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其中,最常见的用户使用信息产品生成式人工智能回答问题,达到80.9%。使用其生成或处理文本的用户比例为36%。张晓告诉记者,下一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预计将在五个方面产生新成果,第三,嵌入式智能为用户带来新的交互体验。第四,智能体推动人工智能能力新边界。事业。第五,更好的治理将人工智能提升到新的水平。 (商报记者 李鹏达)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